卫辉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
二 、基本知识介绍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标准
是由父子(家庭)、或师徒、或学堂等形式传承三代以上,传承时间超过100年,且要求谱系清楚、明确。
四 、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的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截至2009年,我国共有昆曲、古琴艺术等26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等3个项目入选“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上入选项目**多的国家。
五 、非遗保护工作指导方针
保护为主、抢救**、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原则是: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
六 、2013年非遗的主题是“人人都是非遗的主人”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前,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现代化,我国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为进一步加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国务院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13年是第八个“文化遗产日”。
七、卫辉市非遗工作简介
卫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于2008年6月,由卫辉市人民政府批准,市编委同意在卫辉市群众艺术馆挂“卫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牌子,负责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为加强领导,积极推进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卫辉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卫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各有关局委主管领导为成员。同时成立了“卫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负责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咨询、论证、评审于业务指导。
截止目前, 我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6个。新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9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8个。
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6个
2007年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2个项目入选,柳毅的传说和比干祭奠。
2009年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2个项目入选,姜太公的传说和柳卫陈氏骨科治疗技法。
2011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2个项目入选,柳卫高跷表演技艺和杜记口疮治疗技法。
二、新乡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9个
2008年,新乡市**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3个项目入选,李源屯背装、卫辉市杜记牛肉制作工艺和霖落山香泉寺的传说。
2010年新乡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有4个项目入选,白云阁道教法事活动、姜太公祭奠、潞王和古琴的传说、坛山的传说等。
2012年新乡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共有2 个项目入选,火神大鼓和奇村空心挂面制作技艺。
三、卫辉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共8个
2010年卫辉市**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批准并公布的(共计6项)其中大得胜锣鼓、汲冢书、姜太公传统木雕、穆天子的传说、张氏祖传妇科和王氏活血丸。
2012年卫辉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批准并公布的(共计2项)庞寨舞狮和李氏中医。